汉硕考研:古代汉语知识要点(69)
时间:2013-11-08 来源:文都教育 浏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考察大家对于汉语基础和语言学的掌握,需要考生熟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语法、词汇、语音和概况等等,汉语知识是博大精深的,需要考生认真投注。下面 文都教育老师和大家分享有关古代汉语的复习要点,希望帮助考生更好地规划备考,争取做好汉硕的考前准备,详情请看:
四、有关词类活用的几个问题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一种很重要的语言现象,是语法中句法的一个重点,深入了解这种现象,对阅读古书将有很大的帮助,不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下面从理论上探讨有关的几个问题。
(一)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上面我们讲过,词类活用就是词在句子中的灵活运用,其对立面是词的“本用“,即词在句中的基本用法,是词的比较固定的职务。词的基本用法有时只是一种词性,甚至只有一种意义,但有的却兼有多种词性,兼有多种词性的词我们称为兼类词。从词的起源和发展来看,一个词在刚产生时总是单义词,一般也只有一种词性,后来才发展到多义词和兼类词。既然兼类词是由单义发展而来的,那么后来才发展的意义和词性有时候就容易与词的活用纠缠,因为说到底,兼类词后来才产生的另一种词性推原起来一开始也应该是临时活用的,待到使用的人多了,约定俗成了,才比较固定地具有了另一种词性。如果一个词的几种词性在古文中都经常得到应用,出现频率不相上下,则大家会认这个词为兼类词。例如:
(1)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面”本义为脸,因为脸总是朝着某个方向的,所以有“面向”的意义,这个意义开始时可能是临时灵活运用的,但很早就得以社会上的公认。在上古汉语中,这两个意义两种词性都经常会用到,它无疑是一个多义词兼类词。但有些词的后来在句中出现的意义到底是临时活用还是比较固定的用法,就颇贯踌躇了。如“军”的名词义大家都公认,但对于“沛公军霸上”中“军”的动词义,就有不同看法。王力先生本教材第一版认为此“军”为活用,中学语文教材也认为活用,但有人经过对先秦古书量化统计,“军”的动词义出现的次数与名词义出现的次数不相上下,认为活用显然不符合事实。实际上,“军”的动词义一般古汉语字典词典上都收,应该是个多义词兼类词。
尽管如此,有些词用作另一种词性的确很少见,因此,词类活用这种现象应该得到承认。本教材中的“肘”“君”“衣冠”“脯”“式(轼)”“手”“东”“西”作动词用很少见,说它们是活用是不成问题的,只有“面”和“水”说是活用终觉牵强,似应为多义词,兼类词。
总之,活用和兼类从理论上好理解,实际辨认起来不容易,需要有一个量化统计的过程。像下面句中带点的词,古书中用作动词极为罕见,显然属于词类活用。
(3)同之木也,或梁于宫,或柱于桥。《论衡命义》
(2)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司马法治兵》
(1)爵人不以德,禄人不以功。《中论爵禄》
一般说来,词典上已经确定为一个义项的,就不宜当作活用。
(二)一般动宾关系与特殊动宾关系的区别
名词使动、名词意动,实际上也是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使动、形容词意动实际上也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但名词的使动、意动和名词用如一般动词完全不同,形容词使动意动和形容词用如一般动词完全不同,一般动词的动宾关系也和使动动词的动宾关系完全不同。为了区别二者的不同,我们在上面的讲述中把前者称为一般的活用,而把后者称为特殊活用。
一般活用和特殊活用的不同在动宾关系上表现得最明显,试比例下面的几组句子:
第一组
(1)冯谖客孟尝君。《冯谖客孟尝君》
(2)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
第二组
(1)今无故而反臣之,欲屈万乘之尊下穹庐之拜。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2)单于用赵信计,遗使好辞请和亲。天子下其议,或言和亲,或言遂臣之。丞相长史任敞曰:“匈奴新困,宜使为外臣,朝请于边。”《汉书·匈奴传上》
第三组
(1)数月,汉兵到边,匈奴亦远塞,汉书亦罢。《汉书·匈奴传上》
(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
上述三组句子,每组的前一句为一般活用,后一句为特殊活用,前一句所组成的动宾关系为一般动宾关系,后一句为特殊动宾关系。其中第一组后一句为名词意动,第二组的后一句名词使动,第三组的后一句为形容词使动。每组的前一句即一般动宾关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活用为动词后,都是主语施行活用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如第一组例(1)是主语冯谖做客,第二组例(1)是没有出现的主语“大宋”对契丹称臣,第三组例(1)是主语“匈奴”远离(边塞)。而第二句即后一句不同。后一句都不是主语施行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施行这个动词。如第一组是宾语“我”做客,即孟尝君把我当成客人;第二组是宾语“之”(指匈奴)称臣,是汉朝使匈奴称臣;第三组是宾语“庖厨”远离君子,君子使庖厨离君子。
总之,一般动宾关系活用后的动作是主语发出来的,而特殊动宾关系(包括使动和意动)活用后所表示的动作是宾语发出来的,具体地说,是主语使宾语发出来的。这种区别,在原来就是动词的动宾关系里表现得最为清楚。例如:
(1)齐胜楚。一般动宾关系
(2)齐败楚。特殊动宾关系(使动)
例(1)是一般动宾关系,“胜”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发来的,故去掉宾语后基本意思未变。例(2)为特殊动宾关系,“败”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来,而是宾语发出来,所以去掉宾语后意思就大变了。
(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都属于特殊活用,正如上面所说,它们都有相同的地方,即用作使动或意动的那个词不是陈述主语的,而是陈述宾语的。但二者是有区别的,它们的区别在于语法意义不同——使动是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意动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一般是主观上的看法或意念。上面说过,动词没有意动用法,因而可供比较的是形容词和名词。试着下面几组句子。
第一组
(1)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第二组
(1)其达士,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国语越语》
(2)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居。《老子》
第一组例(1)“小之”是使木料变小,是客观的结果,例(2)“小天下”是孔子登泰山后的主观感受,是觉得泰山小了。前者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后者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第二组都有“美其服”,但例(1)是达士“美其服”,“美其服”乃使自己的服饰美,是客观的结果,而例(2)是老子想恢复到原始社会中去,那时的着装是简陋的,但仍以简陋为满足,故例(2)的“美其服”是认为自己的服饰美,乃主观上的感受。前者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后者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总之,使动意动所用的语言形式是相同的,要分辨它们,别无它法,只有根据上下文的文意并按使动意动的含义来区分。
最后需要提出来的是,使动用法有时也可译为“以……为……”,与意动用法相同。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王之”,可以译为“以之为王”,但这是客观的结果,不是主观的感受,因此应是名词的使动用法而不是意动用法,中学教材中把它归入意动用法,这是没有经过仔细导查的结果。其实,“以之为王”只是书面语的译法,口语中应译为“让他当王”。
上面是一部分古代汉语的知识点,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对照参考书目,不断的完善知识结构,补充知识内容,争取熟练掌握这一门知识,预祝大家 2014专业硕士考研成功,加油!
了解更多 汉硕备考信息
- 汉硕考研 古代汉语
- 责任编辑: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