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法律硕士知识点:刑法学-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时间:2021-07-21 来源:网络 浏览: 分享:

      法律硕士专业硕士考研中的热门专业,掌握法律硕士知识点开启2022专硕复习。文都网校考研为广大考研er带来《法律硕士知识点:刑法学-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助力2022法律硕士考研一战成“硕”!【文末领资料·全场图书免费送】

      1.犯罪既遂及主要形态?

      犯罪既遂是犯罪的完成形态。判断既遂未遂的标准是犯罪实行行为是否符合特定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根据我国刑法分则对各种直接故意犯罪构成要件的规定,犯罪既遂形态主要有以下四种:

      1.结果犯,例如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等。

      结果犯的犯罪既遂,不仅要求行为人实施完毕刑法分则规定的特定犯罪行为,而且要求犯罪行为实际造成法定的危害结果。因此,结果犯以法定的危害结果是否实际发生作为区分犯罪既遂和犯罪未遂的标准。

      2.危险犯,例如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交通工具罪、破坏交通设施罪等。危险犯的犯罪既遂,不仅要求行为人实施完毕刑法分则规定的特定犯罪行为,而且要求犯罪行为足以造成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的危险状态,但不要求犯罪行为实际发生某种危害结果。因此,危险犯以法定的危害结果发生的危险状态的出现作为区分犯罪既遂和犯罪未遂的基本标准。

      3.行为犯,例如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脱逃罪等。行为犯的犯罪既遂,要求行为人实施完毕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行为。只要行为人实施完毕法定的犯罪行为,即使犯罪行为没有实际造成危害结果发生,甚至没有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现实危险的,也构成犯罪既遂。因此,行为犯以法定的犯罪行为是否完成作为区分犯罪既遂和犯罪未遂的基本标准。

      2.犯罪预备及特征?

      犯罪预备形态,是指行为人已经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犯罪停止形态。

      犯罪预备形成在犯罪的预备阶段,而没有进入犯罪的实行阶段。犯罪预备具有以下特征:

      (1)行为人已经实施犯罪预备行为。

      (2)犯罪预备行为必须在着手实行犯罪前停止下来。所谓着手实行犯罪,是指开始实施特定犯罪构成要件客观方面的行为。

      (3)犯罪预备行为停止在犯罪预备阶段必须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我国《刑法》第22条第2款规定,对于预备犯罪,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3.犯罪未遂特征和分类?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根据这一规定,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得逞所呈现的犯罪停止形态。

      ①犯罪未遂特征:实施犯罪行为 ~ 犯罪完成前。

      ★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行为: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具体犯罪客观方面的行为。

      ●犯罪行为实行方式:单一实行行为、选择实行行为、并列实行行为、双重实行行为。

      ●认定“着手”:主观说、客观说、折中说。

      ★犯罪没有得逞:犯罪行为没有完全符合刑法分则规定的特定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

      ●不能把没有得逞简单等同犯罪目的没有达到、或没有发生实际危害。

      ★犯罪没有得逞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必须是“足以”阻止犯罪行为继续。

      ●意志外因素:1)行为人以外客观原因2)行为人自身客观原因3)行为人主观认识错误。

      ②犯罪未遂分类:实行终了未遂、未实行终了未遂、能犯未遂、不能犯未遂。

      ★实行终了的未遂、未实行终了的未遂:按“犯罪行为是否实行终了”为标准。

      ●实行终了未遂:行为人着手实行了特定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并自认为已经将实现犯罪目的所需的行为实施完毕,但因意志外原因而未能达到既遂状态。

      ●未实行终了未遂:行为人着手实行了特定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的行为,但因意志外因素使其未能将其认为实现犯罪目的所需的全部行为实行完毕。

      ●修正主观说(通说):法定犯罪构成要件所限定的客观行为范围内,行为是否实行终了,以犯罪分子是否“自认”已将实现犯罪目的所需的全部行为实行完毕为标准。

      ★能犯未遂、不能犯未遂:按“犯罪行为实际能否达到既遂”为标准

      ●能犯未遂: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特定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且此行为“有可能”完成犯罪,但因行为人意志外原因而使犯罪未能达到既遂状态。

      ●不能犯未遂: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特定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但因对“行为事实的认识错误”而在客观上使其不能完成犯罪。

      ③犯罪未遂处罚原则:不减主义、必减主义、得减主义。

      ★中国采用“得减主义”:对于未遂犯,可以从轻、减轻(不能免除)。

      4.犯罪中止,分类与特征?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的阻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①犯罪中止特征:犯罪预备行为 ~ 犯罪实施完毕前。

      ★犯罪中止的前提条件是在犯罪预备行为 ~ 犯罪实施完毕前放弃犯罪:

      ★犯罪中止的实质条件是自动放弃犯罪,犯罪中止区别于其他犯罪形态的基本特征

      行为人主观认为犯罪行为可继续实行,不论客观是否能继续,只要自动放弃犯罪,即为中止。若其主观认为继续实施犯罪行为已不可能,而放弃犯罪,不能视为中止。

      ★ 必须是“彻底”放弃犯罪:

      ★ 未造成损害,应当免除处罚 ; 造成损害:应当减轻处罚。

      ②自动有效阻止犯罪结果发生:行为人实施完毕犯罪行为 ~ 犯罪结果出现前。

      ③放弃能够重复实施的行为的定性:犯罪中止。

      ④犯罪中止处罚原则:无罪说、不罚说、折中说,中国采用“必减免主义”。

      ★ 分类:犯罪中止包括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和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两种。

      犯罪中止包括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和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两种。

      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在犯罪预备或者犯罪实行过程中,自动放弃实施或者继续犯罪,因而使犯罪未完成的犯罪停止状态。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具有下列特征:

      (1) 必须是在犯罪预备或者犯罪实行过程中放弃犯罪,这是成立犯罪中止的前提条件。如果犯罪行为已经完成并达到既遂状态,则不能成立犯罪中止。

      (2) 必须是自动放弃犯罪。这是犯罪中止的实质条件,也是犯罪中止区别于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的基本特征。

      (3) 必须是彻底放弃犯罪。彻底放弃犯罪,是指行为人彻底打消继续并完成犯罪的念头,彻底放弃自认为可以继续实施并完成的犯罪行为。

      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实施完毕犯罪行为后、犯罪结果出现之前,自动采取有效地避免犯罪结果发生,因而使犯罪未完成的犯罪停止形态。这种形态的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行为实行完毕、犯罪结果出现以前的过程中,并且具有放弃犯罪的自动性和彻底性。此外,还必须具有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有效性。

      《刑法》第2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以上有关法律硕士知识点的文章内容由文都网校考研整理编辑,希望能为大家备考提供帮助。更多考研动态、资讯尽在文都网校考研频道!有问题找文都☞☞☞详情咨询入口 >>>

      推荐阅读:

    2021年真题下载

    2021年公共课真题及答案
    2021年专业课真题及答案

    近年真题下载

    公共课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电子版
    专业课历年真题及答案解析电子版
    2022考研备考资料包 考研政治框架图.pdf
    考研英语大纲词汇.pdf
    考研数学公式大全.pdf
    考研英语1500高频词汇.pdf
    考研英语作文模板电子版.zip

      精品图书免费送

      无套路 直接领

      扫码速看>>

    文都2023考研福利群:1009102006【加群

    文都2023考研交流群:690522225【加群

    文都2024考研交流群群:1095571237【加群

    文都四六级资料分享群:671078088【加群

    热门课程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