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综合考试重点(十)

时间:2013-07-17 来源:文都教育 浏览: 分享:

      中传的 艺术硕士是大家争相要进的专业,如何能够在众多的竞争者中凸显而出呢? 文都教育小编认为,大家一定要多关注中国传媒大学的关于艺术学的信息、资料,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下面我们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中传艺术综合的考试重点知识点。

     

      “美是形象的真理”

      这种说法是李泽厚在《论美感、美和艺术》一文中所提出的:“美是形象的真理,美是生活的真实”。

      这个是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美学史关于这一论题有很多种观点:

      古希腊时期,《大希庇阿斯》提出美是什么?柏拉图提出了“美在理念”;亚里斯多德则另辟蹊径,认为“美在形式”;法国美学家狄得罗提出了“美在关系”的论断;德国古典美学奠基人康德认为“美是对象合目的的形式”;德国美学大师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情显现”;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则下了“美是生活”的定义。

      中国学者对美的本质同样莫衷一是。孔子认为“美在和谐”;孟子提出了“充实之谓美”的观点。中国现代美学对美的本质的看法可分为三大派:一是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认为美是客观性质与主观形态交融成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二是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实践观点派”,把美看成是人与自然斗争中表现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结果;三是以蔡仪为代表的“美的规律派”,认为美的本质就是典型的规律。)

      体现了李泽厚的美学观点:客观社会性和具体形象性是美的两个基本特性。也就是说,美是人类的社会生活,美是现实生活中那些包含着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用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简言之,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形象(包括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

      (——这种说法有其片面性。朱光潜曾经批评说, 美是从自然物的社会性来的,这等于说大地山河之所以美不是由于它们是自然物,而是由于它们只是某些“社会存在”的符号,否认了客观世界对美的作用。

      蔡仪认为李泽厚所说的美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一切具体的社会事物都有形象性和社会性,但未必都美。)

      蔡仪 典型说 典型 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个性与共性、特殊和普遍性的统一。

      朱光潜 美是价值 花是红的,不取决于人而存在。花是美的,因人而异。价值:对人的意义。

      美取决于事物的社会属性。

      美的本质 以真实的现象充分表现出本质的真理,以具体的形式充分表现出内容的必然性,以其形象的个别性充分表现出其种类的普遍性(达到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普遍与个别、必然与偶然的统一),而这现象/形式/形象又必须是突出、鲜明、生动的,就是美的。

      美感本质美的感受与美的感动的统一,感官的快适与理性的满足的统一。与生理需要相适应——由对象的感性形式直接产生,引起主体感官上的愉悦和舒畅;与心理需要相适应——由对象的形象所包含的某种意味或情感产生,引起主体深入心意的愉悦;与精神层次需要相适应1。较低的审美观念,外物的现象美或形式美 2。凭联想和想象,联系社会生活,关系理性 3。与快感可能冲突,通过比较复杂的思想活动,把握典型中体现的真理,偏重理性上的满足

      举例

      “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出自李泽厚的《美学四讲》,从审美形态看,美感可以有优美、崇高美、悲剧美和戏剧美,但李泽厚主要是从美感产生的阶段和层次来分析。美感首先是悦耳悦目,这里耳目不只是认知而是享受,这享受也不只是生理快感,而是身心愉悦。其次是悦心悦意,它包含无意识的本能满足,包括性本能、情欲、行为、心境、理念的被压抑,通过审美获得解放和宣泄,还有此范围之外的心意的满足和愉悦。最高的形式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悦志悦神,它是道德基础上达到某种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它不仅不只是耳目器官,而且也不止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而且还是整个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黑格尔认为与崇高有关,是一种崇高感,而在中国则可以理解成“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结合艺术鉴赏的直觉、体验、升华三个阶段来论述

      美学十五讲

      审美是再创造

      在艺术欣赏的整个过程中,欣赏者并非仅仅是消极地反应、接受;而是在积极地参与、投入,在从事着能动的艺术再创造。所谓“再创造”,是相对于文艺家的艺术创造而言的。 “二度创造”。

      欣赏者在与艺术作品的审美沟通交流之中,受到艺术作品的诱发,投入自身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调动各种审美心理因素,对艺术作品的形象系统加以复现、填补、扩充,对艺术作品的情意内蕴加以拓展、发挥,从而使艺术作品实现一次新的完成.这就是艺术欣赏的再创造。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实现。

      再创造还有一层含义是从接受美学角度提出的,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一切未进入欣赏者审美视野的艺术作品,都还是未完成的。只有通过艺术欣赏,通过欣赏者能动的艺术再创造,艺术作品才能确证自身的存在,才能将自身的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从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完成。

      其次,艺术作品又荐是处于开放状态的。并非绝对封闭,其艺术结构中组合着大量的未定点和艺术空白,即所谓“召唤结构”,等待接受者去加以填补充实,由接受者通过再创造来加以重建。

      中西绘画的区别与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

      论山水画有三远

      中西方空间意识的差异:西方人向无穷空间的态度是追寻的、冒险的、探索的,弛于无极,主客分离。东方人向往无穷的心,需要有所安顿,规返自我,天人合一。

      宋 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山有三远:山下望山上,高远。山前望山后,深远。近山望远山,平远。观赏中国画,视线是流动的,转折的,由高、深到平远,形成了节奏化的运动,不是静立角度立体的描绘。气韵生动,象征宇宙生命的节奏。

      崇高

      朗吉弩斯《论崇高》将崇高作为审美范畴提出

      康德《判断力批判》分为 数量/力量的崇高

      朱光潜 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可亲/疏远愉快/痛感 静、和谐/动、突然

      李泽厚 人类自觉实践的产物,感性形式非规范性,动荡、剧烈的快感

      崇高:崇高感来源于在相对弱小但代表正义的力量与强大敌对势力的抗争过程中人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力量。崇高是人类自觉实践的产物(不顺利)/巨大矛盾冲突获得美感(以悲伤痛苦获得力量,肯定人本质力量,不自由中得到自由)/自然界(不平凡)

      崇高的价值载体可以是艺术作品,也可以是人的现实活动,例如改造征服自然或社会斗争等。

      崇高与壮美的区别,壮美体现已经获得胜利的人类力量,是一种静态的结果,而崇高体现敌对关系中人类力量的展现,是一种动态过程,而且壮美的对象可以是自然存在,但崇高的对象必定与人的活动有密切联系。然而自然事物也能够引起崇高感,因为它们已被拟人化,从而具有一种象征性,例如冰凌花。

     

      上面是一部分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综合考试重点知识点,大家一定要先把这些重点记住,然后要更多的去积累,相信努力一定会有回报的,加油!愿每一个考生都能够完成 艺术硕士的加冕。

     

     

      更多考试资料关注 文都教育

    文都2023考研福利群:1009102006【加群

    文都2023考研交流群:690522225【加群

    文都2024考研交流群群:1095571237【加群

    文都四六级资料分享群:671078088【加群

    热门课程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