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2018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

时间:2017-07-06 来源:文都网校 浏览: 分享:

      2018考研的同学们,考试时间即将来临,同时也即将迎来暑假的到来,大家的暑假复习计划都准备的怎么样了呢?下面,文都网校考研频道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的知识点: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供考生们参考,祝大家都能取得好成绩。

      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

      P·J·蒂奇诺 美国学者

      知沟: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低者更快获得信息,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二者间的知识鸿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二、“知沟”理论及其假

      (一)“知沟”假说

      模式图(A.M.松伯格):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地位高者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结果是二者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知沟”扩大的原因:

      ① 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

      ② 传播技能差异——获得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的知识需要一定程度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③ 已有知识存储量差异——知识储存越多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越快;

      ④ 社交范围差异——社交范围广,人际交流越活跃,获得知识的过程越能加速;

      ⑤ 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因素——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媒介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越高;

      ⑥ 大众传媒的性质——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介,其受众主要集中与高学历阶层。根本原因:在上述各方面,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都处于有力状况。

      (二)“上限效果”(ceiling effect)假说(“知沟”的反)

      J·S·艾蒂玛 F·G·克莱因

      观点: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不非无止境,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来得也早;地位低者获得知识的速度慢,但随时间的推移也能在“上限”上赶上前者。这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缩小。依据:

      ① 信息源的性质决定上限,

      ② 受众本身具有上限,

      ③ 现有知识已达上限。

      评价:

      ① 这个“上限”在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过程中是存在的,但在人一生追求知识的总过程中是否存在则未必;

      ② 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即使在某个上限赶上社会地位高者,但这种知识的实际价值早已大打折扣。

      ③ 所以,通过大众传媒的“知识平均化”效果不可能消除知沟、实现普遍社会平等。

      三、从“知沟”到“数字鸿沟”——“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

      (一)“信息沟”和“数字鸿沟”

      “信息沟(information gap)”理论

      N.卡茨曼:

      观点:

      1)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这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是如此;

      2)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均等。现有信息水准较高或信息能力较强的人能获得更多的信息(理由:早期效果带给传播活跃、既有信息储量大的群体,需要相关知识,经济条件等资源,现有信息水准程度和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3)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使用电脑等先进机器,能获得信息优势;

      4)新技术层出不穷,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可能是“老沟”未平,“新沟”又现。

      “数字鸿沟”

      起源于1999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发表的一篇题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后来学者认为,这一鸿沟更多地体现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数字媒体接触和使用状况的四种差异,这些差异可以用“ABCD”来概括:A(access)——指的是人们在互联网接触和使用方面的基础设施、软硬件设备条件上的差异,经济地位优越者在这个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B(basic skills)——指使用互联网处理信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差异,而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C(content)——指互联网内容的特点、信息的服务对象、话语体系的取向等更适合于哪些群体使用和受益。D(desire)——指上网的意愿、动机、目的和信息寻求模式的差异。

      (二)“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领域

      1、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

      主要从人们获得信息和知识的物质手段——信息接受和处理设备的普及过程带调查入手,来分析社会各阶层间的“信息沟”乃至“知沟”现状及其产生原因。普及研究的成果,意味着社会各阶层间的“信息沟”或“知沟”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平衡,从根本上解决“知沟”问题,必须从理顺社会经济结构着眼,建立一种抑制社会两极分化的机制。

      2、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

      早期关注重点是发展中国家区域开发问题;70年代是发达国家的开发援助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社会不平等;90年代后扩展到整个信息社会规划和建设的领域。

      3、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研究

      媒介素养:社会成员“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英国学者大卫·布金汉姆);是“公众接近、分析、评价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目的的能力”(美国“媒介素养领袖会议”)。

      媒介素养关注的是信息时代不同群体或个人的信息处理和传播能力的问题,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媒介技术的基础技能,即接触和使用媒介手段或设备的能力

      2)媒介信息的识读能力(对各种信息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媒介信息查询收集能力(快速有效地获取所需相关信息的能力)

      4)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在信息洪水中选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5)对信息内容的质疑和批判能力(包括对各种信源的动机、目的、背景的了解以及对媒介信息生产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分析能力)

      6)信息的加工制作和发布能力(作为传播者的基本能力)

      研究和实践分为三阶段:

      1、保护主义阶段:20世纪初至60年代为第一个阶段,特点是对大众报刊、电影、电视中的暴力、低俗内容持势不两立的评判态度,处于保护青少年成长的目的,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在实践环节上,通常采用说教、灌输的教育方式;在价值上,有鄙视大众文化、推崇精英文化的色彩。

      2、注重辨识能力的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为第二个阶段,李普曼的“拟态环境”思想在媒介素养研究中产生影响,关心的焦点在于人们如何形成区分媒介建构的“现实”与真实世界的能力。媒介素养研究开始承认大众文化的部分合理性,在研究和实践上,文本分析和出于“鉴别”目的的媒介体验教学成为主要方法和形式。

      3、能动赋权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直到今天,进入一个更为成熟的阶段,培养信息社会的合格“公众”成为媒介素养教育追求的目标。这个阶段的媒介素养理念,包括了分辨、选择、评价媒体及信息内容的自主能力,通过理性对话监督影响媒体的能力,以及通过参加传播过程,积极推动传播过程民主参与能力。这个时期,保护主义教育依然是一个重要课题,但同时,媒介技术教育、媒介艺术教育,以及传播理念的民主教育,都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

      文都网校考研频道为大家持续更新考研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学们可以关注文都考研,这里有你需要的资料,这里更有新闻与传播硕士全程班,点击【kaoyan.wenduedu.com】风里、雨里,文都陪伴着你!同学们抓紧时间吧,2018考研,文都一路相随!

    课程推荐:

    2018/2019考研

    特训班系列

    成功卡系列

    2018考研政治英语数学特训

    2018考研西医临综全科特训

    2018考研会计专硕全科特训

    MBA全科特训班【提前面试+笔试】

    2018考研高端辅导英才成功卡

    2018考研高端辅导腾飞成功卡

    2018考研高端辅导非凡成功卡

    2018考研高端辅导筑梦成功卡

     

    文都2023考研福利群:1009102006【加群

    文都2023考研交流群:690522225【加群

    文都2024考研交流群群:1095571237【加群

    文都四六级资料分享群:671078088【加群

    热门课程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