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时间:2017-06-09 来源:文都网校 浏览:2018考研已经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针对准备考取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的同学们来说,小编准备了一份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的复习笔记,希望可以帮助到同学们!
一、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发生条件
集合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我们把集合行为看作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行为,集合行为中的传播看作是非常态的群体传播。
集合行为是一种自发的反常行为,但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1、结构性压力。危机状况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不安心理和紧张情绪。
2、触发性事件。由某些突发性事件或突然的信息刺激引起的。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二、集合中特殊的传播机制(非理性特点)
1.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分为信息本身的传播和与此相伴随的情绪或感情的传播。这两种传播主要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这种集合行为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暗示: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于临床医学中的催眠暗示,参加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盲信和盲从。处于激动人群中的个人具有很强的“被暗示性”。
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其传播的速度快,由于成员失去理性的自控能力,而对来自外部的刺激表现出一种本能的反应经过这种群体感染过程,一种情绪、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2.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模仿分类:
无意识模仿:在不自觉状态下对他人行为的反射型仿效。
有意识模仿:基于一定动机或目的的自觉仿效。
三、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1.流言的定义及其特点
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特点:(1)流言总是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的,其目的是让人们“相信”或“确信”所传播的言论或信息是“事实”
(2)流言传播的渠道主要是人际的口头传播
(3)流言的内容往往涉及一些特殊的事件或敏感话题,这些事件或话题容易换起一般人的重视、关心或兴趣
(4)流言是一些没有确切证据的信息,或者说至少在其流行期间缺少可靠的证据。
在网络技术日益普及的情况下,流言传播的形态、渠道和特征也都有很大变化:网络言论主体多样化以及匿名性特点,使人们更难判断信息的可靠性;数字化电子传播使得流言传播速度达到实时程度;同时,网络论 坛、博客、跟帖等发布平台的媒介性,也改变了过去的主要经由人际渠道传播的特点,使流言有了同时大面积传播的可能。
2.流言发生和传播的条件
流言发生的特点:流言围绕人们关心的问题发生;证据信息不足、状况的暧昧性增加会推动人们去通过流言渠道去寻找信息。
目前考察流言发生与传播通常采用下述公式:R=I*A*U(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感*环境的不确定性)
“关联度”指的是社会成员与流言信息所涉及的问题的关联程度,人们与该问题关系越密切越有卷入流言传播的可能,在通常情况下,流言是从关系密切的群体中滋生和蔓延开来的。
“不安感”强调的是流言发生和传播的心理条件,其中包含对未来发展的解释或忧惧。 “不确定性”既是指环境的不稳定状态,,也是指由于权威信息渠道不畅通或公信力缺失所导致的信息紊乱。
3.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集合行为中的主要的信息形式是流言,流言分非紧急事态下的流言和紧急事态下的流言(集合行为中的流言)。
集合行为的初步形态是“循环反应”:一方的刺激成为另一方的反应,而另一方的反应又反过来成为这一方的刺激的循环往复过程。
集合行为中“信息流”的特点:
1、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流言信息连同它携带的情绪以异常速度弥漫到人群当中。
2、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同一个流言经传递后回到它的发布者那里,已经增添了许多新内容。
3、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文都网校考研频道为大家持续更新考研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学们可以关注文都考研,这里有你需要的资料,这里更有新闻与传播硕士全程班,点击【kaoyan.wenduedu.com】风里、雨里,文都陪伴着你!同学们抓紧时间吧,2018考研,文都一路相随!
课程推荐:
2018考研 | |
特训班系列 |
成功卡系列 |
- 2018考研 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 考研行
- 责任编辑:l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