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2019心理学考研之心理学导论考点(13)

时间:2018-06-11 来源:文都网校 浏览: 分享:

      2019考研正处于备考的关键时刻,时间真的过得很快,大家一定要利用好时间认真复习,今天文都网校考研频道小编为大家分享心理学考研的专业知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考点十三:社会心理

      (一)社会思维

      1.归因理论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1)的归因理论

      认为行为产生的关键在于此行为的根源是在人本身还是在环境,或两种皆有。

      (2)韦纳的归因理论

      详见动机的归因理论。

      (3)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认知主体对他人既稳定又富有信息的行为总爱寻找有意义的解释。该理论适用于对他人的行为的归因,该理论解释了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把事件归因于他人的内在特质,即人格、态度、心情等。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内在属性相一致时,就是在进行对应推断。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需要考虑两个条件: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4)凯利的归因理论

      凯利指出经验总是反复产生的,每次的经验总有着相似之处;假如我们拥有关于事件的多重信息,我们就会利用协变原则来进行归因。

      该理论更关心人们究竟是利用哪些信息做出归因的,归因时三方面的因素:行动者,客观刺激物,环境背景。归因时考虑三种信息:一致性信息、区别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2.社会知觉偏差

      社会心理学把对人的知觉称为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常会出现一些偏差,具体包括:

      首因效应:由于第一印象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晕轮效应:指我们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该印象会影响对这个人的其他特质的判断。

      预言自动实现效应:对一种情景的最初错误的解释会引起某种预料的行为,使错误观念变成现实。

      (5)认知启发:人并不对关于他人的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走捷径,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人们常用的认知启发类型有代表性启发、可得性启发和调整性启发。代表性启发是人们根据当前的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容相似度进行判断或拟合程度进行判断;可得性启发是人们根据回忆某些事件的艰难程度进行判断,那些容易回忆的信息比那些不太容易回忆的信息更多的被拿来作为我们知觉判断的依据;调整性启发是当人们试图对模糊的信息进行评价时,他们都是先设定一个锚定点以降低信息的模糊性,然后逐渐地调整自己的判断。

      3.社会态度: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在费斯廷格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或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即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于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如改变态度。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曾设计了一个移动线轴和移动方栓的任务来证明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的一个基本的假设:认知失调是一种不愉快的心理体验,具有动机的作用,驱使个体去设法减轻或消除失调的状态,使相关的态度之间和相关的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变得比较协调。协调的程度取决于:失调的认知数量与协调的认知数量的相对比例;每一认知项目对个人的重要性。

      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减少认知失调:改变态度、增加认知、改变认知的重要性、减少选择感、改变行为。

      (二)社会关系

      1.偏见与歧视

      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偏见与态度有关,但不等同于态度。偏见是与情感要素相联系的倾向性。

      偏见的行为成分体现在歧视上,例如性别歧视就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或其他领域里,在人权及基本自由的认识、享受、行使上,针对某种性别的人群所施加的妨碍其权利生效的一切约束、排除和限制。

      2.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是一种不期望日后报答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

      侵犯行为则是指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任何行为,可分为语言侵犯和动作侵犯。可从以下角度减少侵犯:(1)利用惩罚;(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3)替代性攻击与宣泄;(4)示范非侵犯行为;(5)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6)控制媒体的暴力内容。

      (三)社会影响

      1.从众与服从

      从众是指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自愿是从众的重要特点。从众行为是由于在团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除自身与团体之间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

      服从是指个人按照社会要求、团体规范或别人的愿望而做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二被迫发生的。

      2.从众的影响因素

      从众的影响因素包括:

      ①群体因素:群体成员一致性高、凝聚力强、群体规模在3-4人时,从众行为较多;

      ②个体人格因素:自我评价高、独立性强的,从众少;

      ③情境明确性:越明确从众行为越小;

      ④其他因素:性别、智力对从众可能也有影响,但结论不明确。

      3.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

      群体极化是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决策。

      群体思维是指一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群体极化通常发生于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讨论使得其对某个事物的观点朝更积极或更消极的方向发展;而群体思维是指群体自身的个体极端去个性化,表现为群体的非理性。群体思维是群体极化的一种表现,即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寻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

      4.冲突的含义、特征与原因

      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对立的需要同时存在而又处于矛盾中的心理状态。

      冲突的特征有:(1)冲突的直接目的是打败对方;(2)冲突双方必须有直接的交锋;

      (3)冲突各方所追求的目标既可能相同又可能不同;(4)冲突在形式上比竞争激烈得多,它往往突破了规则、规章甚至法律的限制,带有明显的破坏性。

      冲突的原因包括:竞争;威胁;不公正感;知觉偏差;个人因素。

      文都网校考研频道为大家持续更新考研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学们可以关注文都考研,这里有你需要的资料,这里更有考研心理学课程,点击【kaoyan.wenduedu.com】风里、雨里,文都陪伴着你!有问题找文都☞☞☞详情咨询入口>>>

    课程推荐:

    6月主推课程

    2019考研全程班

    2019考研全程无忧班

    2019考研高端辅导成功卡

    2019考研高端辅导英才成功卡

    2019考研vip特训系列

    2019考研VIP特训班【政英数】

    2019考研专硕199管综VIP特训班

    2019考研VIP特训班【政治 英语一】

    2019考研VIP特训班【政治 英语二】

    2019考研专硕VIP特训班【西医临综】

       2019考研专硕会计硕士全科VIP特训班

     

    文都2023考研福利群:1009102006【加群

    文都2023考研交流群:690522225【加群

    文都2024考研交流群群:1095571237【加群

    文都四六级资料分享群:671078088【加群

    热门课程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