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基础知识(第十三讲)
时间:2013-07-22 来源:文都教育 浏览:金融硕士 考研需要大家储备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理论,才能够应对各种题型的实践。 文都教育 小编和大家分享一些金融学的基础知识,下面我们看第十三讲货币供给理论。
第13讲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的口径划分
货币供给的调控机制
货币供给的两个理论问题
一、货币供给的口径划分
(一)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
1.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2.货币供给量,通过货币供给形成一定的货币存量,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构成
(二)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的依据和意义
1.依据:流动性
2.意义:
(1)有利于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与调控
(2)有利于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四)IMF对货币层次的划分
IMF划分货币层次的口径有三个:通货、货币和准货币
1.通货。
2.“货币”等于存款货币银行以外的通货加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之和;
3.“准货币”相当于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与外币存款之和
(五)我国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
1.M0=流通中现金
2.M1=M0+活期存款(狭义货币)
3.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广义货币)
4.M2-M1=准货币
二、货币供给的调控机制
(一)货币供给的过程
1.货币供给形成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
2.中央银行发行现金,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
3.供给货币需要三个条件
(1)银行系统提供完全的信用货币流通
(2)货币是国家纸币
(3)实行比例存款准备金制度与非现金结算方式
4.货币形成主要的两个环节:由中央银行策源的货币供给;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
(二)货币供给的间接调控机制
1.公开市场业务与货币供给
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或出售有价证券,或是增减流通中现金,或是增减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其结果都是基础货币的增加或减少
基础货币的变化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2.再贴现政策与货币供给
货币当局通过变动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票据的行为,从而调节基础货币量
贴现率↑→商业银行借款成本↑→贷款数量↓
3.调节法定准备率与货币供给
货币当局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商业银行一部分超额准备金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放款能力降低,货币乘数变小,货币供应减少
货币当局降低法定准备金比率,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放款能力增强,货币乘数变大,货币供应增加
(三)居民、企业、存款货币银行和政府财政行为与货币供给
1.居民行为与货币供给:居民行为主要影响C/D
(1)财富效应:反向变化
(2)预期报酬率变动效应:反向变化
(3)金融危机:正向变化
(4)非法经济活动:正向变化
2.企业行为与货币供给:影响贷款
(1)经营的扩大与收缩,企业扩大投资规模如果主要依靠外源融资,表现为对贷款的需求,增加货币供应压力
(2)经营效益的高低,经营效益差,资金周转效率低,信贷资金占用时间长,增加了货币供应;反之,经营效益高,对货币供给压力小
3.存款货币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变动超额准备金、向中央银行借款,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R/D)
(1)成本收益动机,对准备金是否支付利息,以及利息的高低是决定存款银行保有超额准备金的主要因素
(2)风险规避动机,商业银行为防止存款流出不确定性所可能造成的损失而采取保有超额准备金
(3)决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行为动机也是成本收益动机
4. 政府财政收支与货币供应:弥补财政赤字对基础货币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货币供给
(1)增税弥补赤字:提高税率,加强征管,增加税收。对货币总量没有影响,但可能降低企业投资积极性,减少对贷款的需求,可能成为控制货币供给增长的因素;政府增税同时扩大投资,则不会影响货币供给
(2)发行政府债券弥补赤字:财政部向公众或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国债,不产生增加货币供给的效应,但货币层次发生变化M1,M2之间变化
(3)增加基础货币弥补赤字:财政向央行透支,借款,直接发行债券
财政具有发钞权或向央行透支,通过发行货币弥补赤字,直接增加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购买国债。无论从一级市场还是从二级市场购买,都增加货币供给量。相当于准备金增加——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给增加
央行在二级市场上购买—银行准备金增加—货币供给增加;央行直接购买国债—财政支出增加—企业、个人收入货币存入银行—增加了在央行的准备金—基础货币增加
国库直接向央行借款,与央行直接购买债券的效应相同
(四)货币乘数公式的再说明
1. B 取决于中央银行根据货币供给的意向而对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和法定准备率的运用。同时,存款货币银行向央行的借款行为也对B 起作用
2. C/D取决于居民、企业的持币行为
3. R/D是由法定准备率rd和超额准备率e两者构成,特别是其中的e,取决于存款货币银行的行为。企业行为既有力地作用于R/D,也间接影响B的形成。
三、货币供给的两个理论问题
(一)货币供给: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
1.货币供给的内生变量观:内生变量也称为非政策变量,指在经济体系内部由纯粹经济因素决定的变量;货币供给的变动是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以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决定的,货币当局决定不了
2.货币供给的外生变量观:外生变量,也称为政策性变量,指在经济机制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非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货币供给变量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决定,而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的
3. 西方经济学派的争论
(1)货币主义(弗里德曼):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
货币供给模型中的三个主要因素----基础货币B(或H),存款与准备比率D/R,存款与通货比率D/C
货币当局可以直接控制B
B的变动会影响D/R和D/C,从而决定货币供给量
(2)后凯恩斯学派(J•托宾): 货币供给不应简单看作外生变量
基础货币、存款与准备比率D/R,存款与通货比率D/C三变量之间交叉影响
D/R 和D/C常常随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动,不应看作固定参数
商业银行盈利率、风险偏好程度以及与此相关的利率结构,是其超额准备金比率变动的决定因素
在经济波动时期,存款与准备金比率与基础货币之间往往具有反向变动关系
4. 中国学者的争论
(1)外生论观点
货币本源来自中央银行资产负债业务,控制央行新增贷款就可以控制货币供应
中央银行只要严格控制信贷计划,就可以稳定通货、稳定物价
(2)内生论观点
倒逼机制:货币供给被动适应货币需求:
国有企业从国有银行取得贷款,维持生产经营
地方政府的压力,国有银行发放贷款自主性低
职工利益也在货币供给倒逼机制中发挥作用,工资、福利刚性,驱使企业依赖银行资金
(二)“超额”货币与“失踪”货币
1.货币供给多于根据货币需求函数所计算出来的量,意味着有了超额货币;如果货币供给少于这个量,则意味着相应的货币“失踪”
2. 破解货币超额模型
(1) 假定一个人有稳定的工资收入。每月月初获得货币收入 Y,到月底花完,并且支出是均匀的;没有支出的部分全部以货币形式持有,以M表示。则他持有货币余额变化如图:
(2) 如果全部收入花光,而是要把一个稳定的比例s 储蓄起来,则有下图:
(3) 设收入增长,且存在货币储蓄, 可以推出这样的结论:
货币量增长率高于收入增长率。收入是名义的货币量,从而有货币量增长率高于实际收入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
随着时间推移,货币量增速逐渐下降,下降速度逐渐减慢,增速的极限值为收入增长率
(4) 就这个模型来归纳,货币量的增长速度超过实际收入增长速度与通货膨胀率之和这种现象的存在,也即超额货币存在,在一定阶段,是必然现象;但过程本身也同时包含着超额货币将会消失的必然性
本章思考题
1.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和意义。
2.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货币层次的口径。
4.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过程及效果。
5.再贴现政策的内容及作用机制。
上文是金融学基础第十三讲,关于货币供给的一些知识点,希望广大备考 金融硕士 的考生们认真复习,努力备考,争取考试的成功。
更多考试信息关注 文都教育 在线
- 金融硕士
- 责任编辑: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