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硕考研:古代汉语知识要点(46)
时间:2013-10-29 来源:文都教育 浏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考察大家对于汉语基础和语言学的掌握,需要考生熟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语法、词汇、语音和概况等等,汉语知识是博大精深的,需要考生认真投注。下面 文都教育老师和大家分享有关古代汉语的复习要点,希望帮助考生更好地规划备考,争取做好汉硕的考前准备,详情请看:
3、用于句起承上启下作用的“焉”
这种用法的“焉”由于有承上启下作用,所以不少人(如杨树达《词诠》)、何乐士等《古代汉语虚词通释》等)都认为是连词,不过其意义和用法大家看法是一致的,这种用法的“焉”即使汉以前也不多见,汉以前更很少出现。
通论(九)——否定句,否定词
一、否定句中宾语的位置
否定句即表示否定的句子,否定句中必须有否定词。否定副词既可以是副词,如“不”“弗”“毋”“勿”“末”“否”“非”等,也可以是动词,主要是“无”,还可以是代词,主要是“莫”。
上面讲过,宾语前置有三种情况,为强调宾语而把宾语前置并用“是”“之”等代词复指这一种情况已经讲过,这里讲否定句中宾语的前置。
这种宾语前置实际上包含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为代词,二是必须为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或否定式无定代词“莫”。如:
(1)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左传·昭公十二年》
(2)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也。《荀子·哀公》
(3)以吾一日长乎尔,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可以哉?《论语·先进》
(4)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
(5)予不屑之教海也者,是亦教海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6)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吾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7)狂者伤人,莫之怨也;婴儿詈老,莫之疾也。《淮南子·说林》
(8)愧不若黄帝,而哀不已若者。《庄子·徐无鬼》
(9)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左传昭公十五年》
上面九个例子中,前八例最有启发性,因为它们的动词谓语相同,其中一个宾语在动词谓语前,一个在动词谓语后:
谓+宾(肯定句) 宾+谓(否定句)
(1)与我 不我与
(2)问舜冠 不此问
(3)知尔 不吾知
(4)尝闻之 未之闻
(5)教诲之 不屑之教诲
(6)未见力不足者 未之见
(8)不若黄帝 不已若
上面八例,例(1)(3)(4)(5)的宾语虽然都是代词,但肯定句中就放在动词后,否定句中就放在动词前。例(2)肯定句宾语不是代词,放在动词后,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放在动词前。例(6)(8)两个均为否定句,但宾语为名词的就放在后,为代词的就放在前。这说明,否定句和代词作宾语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例(9)是介词的宾语前置。
由于“弗”“勿”后面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下面就要讲到),故含“弗”“勿”的否定句而宾语前置的情况出现很少,下面是一些例子:
(11)今大臣执柄独断,而上弗之收,是人主不明也。《韩非子·孤愤》
(12)绰非弗之知也。《墨子·鲁问》
总之,先秦时代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是一种主流的语序,但也出现了宾语后置的不少例子。如:
(13)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理。《尚书·金滕》
(14)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15)有事而不告我。《左传襄公十八年》
(16)且人之欲善,谁不如我?同上僖公九年
(17)以其不从己而败楚师也。同上成公十七年
(18)矜之者何?犹曰莫若我也。《公羊传僖公九年》
(19)吾不知之矣。《论语·泰伯》
(20)仁不能守之。 同上《卫灵公》
(21)子得所求而不从之,何其怀也。《国语·晋语》
(22)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
(2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同上告子上
(24)若我而不有之。……若我而不卖之。《庄子·徐无鬼》
(25)若不知之……若不闻之。同上则阳
(26)天下不知之。《荀子·性恶》
但宾语前置从总体上还是占绝对优势。可以想象,宾语前置是最早的形式,宾语后置是后起的形式,不过尽管后起的新形式在汉代已经很成熟,但在后代一直到清代的文言文中一般还是旧形式,到现代汉语中宾语前置的情况才基本灭迹,而完全代之以宾语后置这种后起的形式。
应该注意的是,古代汉语中有些名词可以译为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但因为它们并不是代词,所以虽然用在否定句中,宾语并没有前置。如:
(27)吾不先告子,是吾罪也。《左传定公十三年》
(28)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庄子·秋水》
(29)若不许君,将焉用之?《左传昭公四年》
上面是一部分古代汉语的知识点,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对照参考书目,不断的完善知识结构,补充知识内容,争取熟练掌握这一门知识,预祝大家 2014专业硕士考研成功,加油!
了解更多 汉硕备考信息
- 汉硕考研 古代汉语
- 责任编辑: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