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硕考研:古代汉语知识要点(12)
时间:2013-10-12 来源:文都教育 浏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考察大家对于汉语基础和语言学的掌握,需要考生熟悉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语法、词汇、语音和概况等等,汉语知识是博大精深的,需要考生认真投注。下面 文都教育老师和大家分享有关古代汉语的复习要点,希望帮助考生更好地规划备考,争取做好汉硕的考前准备,详情请看:
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本节主要是讲古汉词中词的构成及其特点。古汉词的构成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致的地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学习古代汉语,重点是要了解古今不一致的地方。
(一)古今汉诗词汇在音节上的差异
从音节上看,古今汉语词汇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古代汉语单音词占优势,现代汉语是双音词占优势,时代越古,这种现象越明显。上古除了个别情况外(主要是连绵字),几乎是一字一词,正因为如此,古人往往把它混同于词,只有字的概念,而没有词的概念。这种区别,在把古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译为现代汉语时,表现得特别明显。如《郑伯克段于鄢》中的“缮甲兵,具卒乘”,现代汉语要说成“修理铠甲武器,准备步兵兵车”。古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是六个词,但古汉语用六个字,现代汉语却用十二个字表示,字数翻了一番。这个例子比较典型,因为这几个词在古汉语中都是单音词,而现代汉语却都要译成双音词。其实,古汉语中还有一些双音词,如“遂寘姜氏于城颍”的“城颍”;现代汉语也有单音词,如上句的“于”译为现代汉语的“在”,古今都是单音词。不过,从总体上说,古代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
教材中指出,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三种情况中第一种和第三种出现较多,第二种较少(现代汉语中附加式的词所占的比较不高)。第三种教材中说是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这只是其中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是用并列式的方法组合而成。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是以原来的词作为一个词素用偏正式的方法组合成,如“郑”译为“郑国”,“隧”译为“隧道”。上面我们举的两个例子中,译成现代汉语后第二种情况都没有出现,“具卒乘”译成“准备步兵兵车”,“遂”译为“于是”,“缮”译为“修缮”属于第一种情况,“甲兵”译为“铠甲兵器”,“宜”译为“放置”属于第三种情况(“兵器”是偏正式,“铠甲”、“放置”是并列式)。第二种情况没有出现。
古汉语中很多貌似双音词的语言片断,实际上是由两个单音词组合而成的词组,后来才逐渐凝固成双音词,词组凝固成词有一个过渡时期,我们一定要有历史主义的现点,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这种现象,不能以今律古,用现代汉语复音词套古代汉语。教材中举了“阻隘”、“险阻”
“婚姻”、“饥馑”、“恐惧”、“朋友”,这都是并列式结构的,类似这种结构的下面再举一些例子加以比较。
英雄
1、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徒英而不雄,则雄才不服也;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也。应劭《人物志·英雄》。
2、英雄陈力,群策毕举,此高祖之大略所以成帝业也。班彪《王命论》
前句“英”、“雄”显然是两个词的组合,文章标题题亦然,后句已经凝固成复音词。
疾病
1、亮疾病,率于军。《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2、掌养万民之疾病。《周礼·天官·疾医》
3、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小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
第一句是两个词的组合,译成现代汉语是:诸葛亮病了,病得很重。第二句已经凝固成了一个复音词,第三句可看作是偏义复词,词义落在“病上”。
除了并列结构以外,其他结构的都有这种貌似现代复音词的现象。如:
1、赵王扫除自迎,引公子而就西阶。《史记·魏公子列传》。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以上是动宾式词组。“扫除”意为打扫台阶,“除”的本义为台阶,“知道”意为懂得道理。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以上为偏正式(前为定中,后为状中)。“秋天”即秋天的天空,“响应”是像四声一样呼应,“响”本义为回声(《水经注·江水》:“空谷传响”)。
5、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则不辨。
《韩非子·外储说》
6、一日晌午,谍报敌骑至。《冯婉贞》
以上为主谓式。“身体”意为亲身体验,今成语尚有“身体力行”。“谍报”中的“谍”指间谍,即刺探情报的人,“报”是报告,“谍报”意为间谍报告。
上述双音词组,是两个词的组合,而不是一个双音词。
总之,古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后代的复音词除了专有名词与连绵字外,基本上都是由两个单音词组合而成的,必须注意这种变化。
(二)几种比较特殊的复合词
1、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有一种复音词,其两个词素地位作用不一样,其中一个词素负担了整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完全没有意义,只是作为陪衬。这种复音词一般叫做偏义复词。从两个词素原来所具有的意义关系来看,有两种情况。
(1)两个词素意义相反或相对
①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③无羽毛以御寒暑。《列子·杨朱》
④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录》
⑤今天下三分,益州益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⑥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唐且不辱君命》
上面几个例子中,“作息”只“作”有义,“异同”只“异”有义,“寒暑”只“寒”有义,“死生”只“死”有义,整个词的意义偏在前。而“存亡”是“亡”有义,“休祲”只“祲”有义,整个词的意义偏在后。
2、两个词素意义相关或相类
①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周易·系辞上》
②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
③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④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李渔《芙蕖》
⑤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⑥超以壮年竭忠孝于沙漠,疲老则便捐死于旷野。《后汉书·班超传》
上面几个例子,“风雨”“父母”“弟兄”“金鼓”“耳目”“园圃”均只后一个词素有意义(古代战争击鼓进军,鸣金收兵)。“忠孝”只前一个词素有意(忠于君国,孝于父家,忠于外,孝于内)。
偏义复词本来用一个单音词义已足,之所以会加上一个音节成为双音节词,可能是有时在与其他词搭配成句时可达到节奏均衡平稳,语句整和谐的效果。如上述所举十二个例子,第一种情况的第一、二、五几个例子,第二种情况前五个例子,或者本身为韵文,或者虽为散文,但此处要求整句,若以单音形式出现,则显得十分拗口,韵文体中的句子自不必说,散文体中的句子如《出师表》中四个语言片断,前三个每个语言片断均为四个音节,最后一个语言若为三个音节,则看起来不匀称,读起来不和谐。
现代汉语偏义复词大为减少,但仍有一些,如“窗户”“人物”“睡觉”只前一词素有义,“干净”是后一词素有义。
2、连绵字
古汉语中连绵字的现象较为常见。前面讲过,古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除了专有名词与连绵字,基本上是单音词,几乎是一字一词。所谓连绵字,是指由两个字连缀在一起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表示一个意义的词语。连绵字也叫联绵字,都是前人的叫法,其实是复合单纯词的一种,两个字合起来才表示一个词素。连绵字从语音上讲,有如下四种类型。
(1)双声连绵字。所谓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教材中的“倜傥”“忸怩”“造次”“兹基”(锄头)“抑郁”,又如“蜘蛛”“仿佛”“参差”“流离”“踌躇”等。
(2)叠韵连绵字。所谓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而不是韵母)相同。如教材中的“徘徊”“彀觳”(发抖的样子)“逍遥”“须臾”“披靡”“辟易”。又如“蹉跎”“仓皇”“窈窕”“莽苍”等。
(3)双声兼叠韵连绵字。即两个字声母相同,韵也相同。这种情况很少,如“辗转”。
(4)非双声叠韵连绵字。即声母不同,韵也不同的,教材中没有举此类的例子。如“芙蓉”“浩荡”“滂沱”等。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连绵字是指古汉语范围内,因而所谓声母相同和韵相同,都是指古声母或古韵。若按现代汉语,则“造次”“兹基”“逡巡”声母不同,“窈窕”韵不同,而古声母和古韵则是相同的。关于古声母和古韵,第二册讲到“诗经”的韵部时再详细介绍。
总之,连绵字中以双声叠韵者为最多,非双声叠韵很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可能是双声叠韵会造成一种悦耳的感觉。
上面是一部分古代汉语的知识点,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对照参考书目,不断的完善知识结构,补充知识内容,争取熟练掌握这一门知识,预祝大家 2014专业硕士考研成功,加油!
了解更多 汉硕备考信息
- 汉硕考研 古代汉语
- 责任编辑: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