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考研政治冲刺:毛概必背知识点(8)
时间:2017-11-02 来源:文都网校 浏览:2018考研冲刺进行中,大家复习的怎么样了?考研政治是公共课中提分最快的一科,其中毛中特在政治中占的分值最大,又不像马哲那样较难学,只要知识点背得好,分数基本都可以悉数拿下。下面文都网校考研频道小编为大家分享2018考研政治毛概必背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最重要章)
第一节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1)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并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③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其基本根据是:
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b.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c.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之中,是因为它们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③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2)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①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提高;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①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财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3)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①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 ;
②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前提),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①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a.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
b.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c.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②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①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a.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这里不包括公有制中的按劳分配,主要是个体劳动者(个人劳动经营所得)和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出卖劳动力);
b.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主要包括:a.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润;b.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自有的货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或存入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息;c.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等。
c.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4、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1)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①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a.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b.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
c.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
d.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②引领新常态要主动得力
a.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b.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实现反周期目标;
c.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发挥创新引领动力作用;
d.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推动更多人口融入城镇;
e.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着力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f.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g.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使他们有现实获得感。
③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具体措施:
a.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
b.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c.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d.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e.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在手上;
f.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2)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①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党在理论上的又一重大创新,这个判断a.有利于在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b.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c.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d.有利于抑制消极****现象。
③切实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
④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a.保持宏观经济稳定,b.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c.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d.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3)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①创新始终是推动一整个人类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驱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经济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
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坚持a.自主创新、b.重点跨越、c.支撑发展、d.引领未来的方针。
(4)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①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
②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
a.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继而推动经济增长。
b.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③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a.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b.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c.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d.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言之,就是a.去产能、b.去库存、c.去杠杆、d.降成本、e.补短板。
(5)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在手上
①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坚持a.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b.耕地红线不突破、c.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②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
③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保障粮食安全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
④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步伐,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⑤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⑥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6)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①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②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③走新型城镇化道路,a.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b.坚持优化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c.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d.坚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第二节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政治文明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党的执政地位。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统一。
(1)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②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a.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b.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c.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d.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a.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b.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c.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d.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民主人士的共同选择;
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多党合作是核心内容;
③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a.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b.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c.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把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相结合、把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相结合,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是党和各族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①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②广大人民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民主自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3、全面依法治国
(1)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理解依法治国把握三个要点:
①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
②依法治国保证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
③依法治国所依的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
(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①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制监督体系、有力的法制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a.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b.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c.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
d.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③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始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
d.全面依法治国,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根本上规定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④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a.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科学指引;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第三节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
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事关乎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
②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③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④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
⑤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
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4)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首先要充分认识两者的内在一致性。
①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
②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
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
④都坚持重在建设,就是要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形成道德风尚。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有侧重,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凝练表达、更加强化了实践导向。
①24字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②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③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④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6)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适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民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民的自觉行动。
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思想理念教育;
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其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③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
④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⑤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①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②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③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④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3)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节
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保障和改善民生
①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
②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要做到: a.增加公共服务供给。b.实施扶贫攻坚工程。c.提高教育质量。d.促进就业创业。e.缩小收入差距。f.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g.推进健康中国建设。h.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2、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①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a.坚持系统治理;b.坚持依法治理;c.坚持综合治理;d.坚持源头治理。
②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③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④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⑤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第五节
五、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1、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
(1)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2)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①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报恩之心、尊重自然界的创造与存在,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
②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③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主动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文都网校考研频道为大家持续更新考研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学们可以关注文都考研,这里有你需要的资料,这里更有考研政治课程,点击【kaoyan.wenduedu.com】风里、雨里,文都陪伴着你!
资讯推荐:
课程推荐:
2018/2019考研特训班系列 |
|
- 2018考研 2018考研政治 考研政治
- 责任编辑: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