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2021翻译硕士知识点:中国翻译史

时间:2020-01-07 来源:文都网校 浏览: 分享:

      2021考研专业课复习需要注重基础,很多考研的同学都会重公共课而轻专业课的复习。但文都网校考研小编还是建议大家提前准备2021翻译硕士考研复习哦。早准备会使后期复习比较轻松!接下来文都网校考研小编为小伙伴分享2021翻译硕士考研知识点:中国翻译史,快来看看吧~

      2021翻译硕士知识点:中国翻译史

      中国翻译史可分为古代部分、近代部分以及现当代。故中国翻译理论的介绍将从这三个时间段进行介绍,其中古代和近代史只作简单了解,现当代翻译理论为重点。

      早在史前时代,我国不同地区的部落、民族之间就开始了交际和融合的过程,西周时期,已设有翻译官职——象胥。我国用文字记载的翻译,始于佛经翻译。三国时期,支谦首次提出译事不易,同时其观点反映了早期“质派”的观点。东晋之后,佛经翻译进入第二阶段,名僧释道安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里》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鸠摩罗什则为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意译派开创了风气。与此同时,道安徒弟慧远针对鸠摩罗什的“意译”和道安的“直译”,提出了“厥中”的见解。后秦的僧睿曾参与鸠摩罗什的译场助译,讨论了佛经翻译中的“名实”问题。隋唐时期,佛经翻译达到顶峰。彦琮评论了历代译人的得失,提出“八备”。佛教史家把鸠摩罗什之前的译经叫做“古译”,把罗什及其之后的译经称之为“旧译”,而玄奘的译经称之为“新译”。他在《大唐西域记》里面指出翻译必须音不讹、语不谬、才能义不失、理不乖;在翻译理论上提出过八个字“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以及“五不翻”。自宋之后,佛经翻译逐渐式微,赞宁用“橘生淮北则为枳”来类比翻译,并提出“六例”。

      在明末清初的翻译高潮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翻译大家。徐光启主张翻译要求知抓重点,即“裨益当世、抓急需”。马建忠强调译事之难的同时,提出了“善译”的标准。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主张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来翻译西方著作。然而严复则坚持翻译应“信达雅”。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林纾是与严复并列的大翻译家,他认为翻译应用来“开民智”。

      进入20世纪的现代,翻译事业更是呈现出光辉灿烂的一页。辛亥革命之后,“五四” 新文化运动,开创了自话文学的新纪元,也开创了白话翻译的新纪元,“五四” 时期,译著骤增,文体解放,由小说的翻译而及于诗、散文、剧本、文艺理论等。语言从文言 正宗转化为白话本位,接着,作为 “五四”的逆流,又出现白话的新文言和欧化的语体文。鲁迅和翟秋白对翻译理论的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翟秋白提出“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的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这样的直译,应当用中国人口头上可以讲得出来的白话来写”。翟秋白抨击资产阶级的“宁信而不顺” ,提出翻译是可以做到又信又顺的,并以校订的《毁灭》作为实例,连鲁迅看了也觉得可以承认是译得更“达” ,也可推定为“信”。

      鲁迅在1935年写的《“题未定”草》里提出“凡是翻译, 必须兼顾着两面, 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鲁迅和翟秋白的论”点,在政治上打击了文化围剿时普罗文学的敌人,理论上对翻译的性质和方法,翻译批评,和翻译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等原则问题,做出许多建设性的贡献和发展,还附带阐明了“信”和“达’”的辩证统一关系。

      林语堂1932年在《论翻译》中提出翻译应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即对原文负责,对读者负责,对艺术负责--这样一种三重标准,与严复的“译事三难”大体上正相比符。

      严复的“三难”说,在5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再次收到挑战甚至发岌可危,但屡推不倒的原因就在于它概括了翻译工作的主要特点。郭沫若一直主张以严复的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在1955年答《俄文教学》的信里说,“三条件不仅缺一不可,而且在信达之外,俞雅愈好” 。

      傅雷1951年在《高老头重译本序》,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不在形似在神似。”于信达雅之外,标举神似,别树一帜。傅雷把我国传统美学中“传神”这个重要论点引入了翻译理论,把翻译提高到了美学范畴和艺术领域。传神说的体罚,标志着几十年来我国翻译事业的巨大进步,然而即使是对信达雅的个突破,也仍未取代其地位。

      钱钟书1964年发表的《林纾的翻译》一文 中进一步提出"化境",意指艺术上臻于精妙超凡之境,以言翻译,就是得心应手,至善至美。从要求和难度上,“化境”’比“神似”更进一步,更深一层。

      郭沫若的翻译实践从1919年翻译歌德的《浮士德》开始,- .直到1947年结束,历时约三十年的时间。在翻译理论方面,郭沫若信奉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但他更强调“雅”。 就“直译”和“意译”的划分而言,他倾向“意译”。郭沫若“意译”倾向和对“雅”的强调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翻译实践中。另外,他在译诗理论方面坚持“诗人译诗,以诗译诗的观点,并提出了“风韵译”的诗歌翻译方法。 对于非诗人的诗歌译者,他建议使用“两道手”的翻译方法,即先由对译语熟悉的人将原诗翻译过来,然后再请译入语的诗人对其进行润泽。郭沫若从事了大量的翻译实践,因此他的翻译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郭沫若提出了文学翻译工作者的先决条件:一译者 的语言知识要丰富;二、对于原书要有理解;三、对于作者要有研究;四、对于本国文字要有自由操纵能力。

      矛盾主张:一、注重在译作中传达原文的精神,主张在必要时舍“形”取“神”;二、艺术创造性翻译(意境说) :“ 艺术创造性翻译”是对矛盾翻译实践的最 高经验性总结,是文学翻译的最 高境界。这一思想把传达原作的艺术意境作为翻译的根本任务。三、重新阐述了他对翻译中“直译” “意译”这一古老命`题的理解。矛盾的直译很独特,不同于单纯强调语言形式等忠实于原作的传统“直译”。 矛盾将直译解释为再现原作的风格,这是一种对原作更深层次的忠实。

      王佐良认为,关于“忠实”,译文应忠实于原作的“灵魂“风貌和精神”,是“整个概念”,,“整片情感”,“整,个作品的意境、气氛和效果”,“通 篇的神似”, 全局在胸” 最终的目的“应使整个译文在总体效果上与原文一致” 。最终的目的“应使整个译文在总体效果上与原文一致”。翻译也是一一种创作活动。但译者的创造性不同于作者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思想应该是受原作制约的再创造。他提倡将文体学和翻译研究结合起来。指出译者不仅应,传达字面意义,还要传达内涵情感等方面的意义;开我国英语文体孚研究之先河;译者要为读者着想。吸引心目中预定的读者,译者应该为读者着想,读者对译文的要求是可靠、可读,并反对在译文中滥用成语。

      综观我国近现代翻译理论,似乎可以看清我国学者对翻译的本质和过程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加深的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上开始于从语言的角度认识翻译、到从语言学和文学的角度认识翻译、到从交际和其他现代科学的角度认识翻译。例如,译名与直译和意译基本上是从语言的角度来研究翻译的。从语言的角度研究翻译,势必以文本比较为主线,:以原文文本为中心,走到极端就是见物不见人,虽然文化问题也时有提及。从语言学和文学的角度认识翻译,看清了翻译的跨学科性质,对翻译风格和翻译批评都提出了很好的见解,但对翻译中所涉及的人仍然认识不足。从交际的角度看翻译,将翻译置于交际框架下,翻译所涉及的文本、语言、文化、时间、空间、译者的目的和意图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都成了翻译理论的研究项目,都成了研究翻译的本质和过程的变量。从以研究物为中心到以研究人为中心、从以研究译出语的语言文化为中心到以研究译入语的语言文化为中心、从以研究作者为中心到以研究译者为中心,我国近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历程反映出一条自己的研究轨迹。

      以上文都网校考研为考生整理的2021考研专业课复习之翻译硕士考研知识哦,小编还会持续为小伙伴们更新2021考研专业课知识哦,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更多考研动态、资讯尽在文都网校考研频道!有问题找文都☞☞☞详情咨询入口 >>>

    文都2023考研福利群:1009102006【加群

    文都2023考研交流群:690522225【加群

    文都2024考研交流群群:1095571237【加群

    文都四六级资料分享群:671078088【加群

    热门课程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