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2018考研政治错题集:马哲第五章多选

时间:2017-04-25 来源:文都网校 浏览: 分享:

      考研政治复习要结合题目来看,注意把握每个部分知识点的形式,更熟练的动态把握知识要点。文都网校考研频道分享历年230道精选错题集,单选题和多选题皆有,为大家分析,下面是马哲第五章多选错题集。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2.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范畴。

      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物质生活的要素和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包括人口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要理解社会存在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关键是要把握实践和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首先是生产实践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存在范畴的主要内容;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要以自然界为对象,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利用的自然资源即人化自然以及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力量即生产力,都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属于社会存在范畴;但是其中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则是从属的,第二位的,它们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属于社会意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5.马尔萨斯认为,资本主义的对外侵略、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悲惨生活,全然取决于“人口增长总要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这一个“永恒的规律”的作用。马尔萨斯这一观点

      A.把人口因素看成决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因素

      B.曲折地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口相对过剩的事实,却掩盖和歪曲了事实的本质

      C.在重视人口作用的基础上,总结出人口发展的规律

      D.注意到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人口决定论的观点辨析。

      人口决定论是主张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理论。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由于资本家的残酷压榨,大批工人纷纷失业,出现了相对人口过剩的现象。18世纪早期法国学者杜尔阁首先提出人口多于财富,人口增长永远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的观点,将人口增长看作妨碍社会进步,给人自身带来贫困和灾难的主要因素。18世纪中期的英国学者马尔萨斯进一步将资本主义社会人口相对过剩的现象绝对化,臆造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1、2、3、4、……)增长,人口按几何级数(1、2、4、8、……)增长,生活资料增长的速度永远赶不上人口的增长的“永恒的自然规律”。并把这种规律说成是劳动人民失业、饥饿和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的对外侵略、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悲惨生活,全然取决于这个规律。美帝国主义也曾把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原因归结为中国的人口太多,以此为他们在中国的失败寻找理由。在当代,新马尔萨斯主义者继续宣传人口决定论,把第三世界国家的贫困和落后说成是这些国家和地区人口过多的结果,以此为他们的侵略和掠夺进行辩护。马尔萨斯的人口决定论注意到了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之间的关系,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他所谓“永恒的规律”则是纯粹的虚构。这个理论为资本主义的侵略和资产阶级的剥削辩护,具有消极一面。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BD。

      11.马克思曾指出:“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同时也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这说明

      A.从一定意义上说,生产的需要决定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B.科学是一般的生产力

      C.科学不是生产力的独立的、直接的要素 D.科学越来越不具有独立性

      [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科学与生产的关系。

      唯物主义关于科学与生产之间关系的论断是认为生产决定科学,科学亦决定生产。从科学的产生和科学的发展看,是生产决定科学;从科学发挥作用的方式、科学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看,科学又决定生产。人类生产活动一开始就孕育着科学,生产越发展,就越需要科学。“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生产的需要决定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生产领域的扩大和深化决定了科学的逐渐分化。从这一意义上说,生产决定科学。在现代,科学和生产的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科学研究已成为专门的社会活动和职业,许多科学成果不再像过去那样直接来源于生产,而是首先来自科学实验,然后再应用于生产;科学对生产的相对独立性增强了(D选项是错误的),科学中的某些领域,某些科学的研究已大大超出了现实生产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产的规模和方向,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日益加快,并成为“第一生产力”。从这一点上看,科学又决定生产。

      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是指科学不是生产力的独立的、直接的要素,而是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可以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同时,生产力的“硬件”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就包含着科学的成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

      17.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D.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的实践本质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人类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全面探讨,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人类哲学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

      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使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实践内在地包含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因而人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其次,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制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和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这三种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再次,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主要是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而社会关系、社会结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和实践得以进行的基础,因此,社会发展的动力决不会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之外,它只能形成于人的实践之中。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因此,人的物质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CD选项。

      18、社会有机体异于并优于生物有机体,同生物有机体相比,社会有机体具有如下特征:

      A. 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

      B. 通过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间接形成

      C. 其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D. 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

      [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有机体

      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指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所构成的整体。它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第二,社会有机体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第三,社会有机体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19.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在于

      A.前者具有阶级性,后者不具有阶级性

      B.前者只反映社会现象,后者只反映自然现象

      C.前者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后者不直接反映经济基础

      D.前者具有稳定的形式,后者没有稳定的形式

      [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

      社会意识根据不同社会经济基础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通常称为意识形态,包括哲学观念、艺术思想、道德观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观念、经济主张等;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它包括自然科学、思维科学以及一些社会科学。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本质区别在于: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是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直接反映,是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具有阶级性。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特别是其中的自然科学,直接同社会生产力相联系,不直接反映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不同于价值观念体系,它是以发现真理、创造知识为内容的社会意识形式,不具有阶级性。在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关系,是评价与知识、价值与真理的关系在社会意识领域的表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选项。

      23.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生活的过程和一切因素的总和,它的一般特点是

      A.阶级性 B.客观性

      C.相对独立性 D.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意识的特点。

      在阶级社会里,各阶级在经济地位上的差别,必然在意识领域中表现出来,形成不同的思想情感、愿望要求、风尚习惯和道德观念。但是,社会意识本身有它自己的存在方式和发展规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个时代的社会意识主要反映该时代的社会存在,同时又保留着过去的以往社会存在的某些材料;其次,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超前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保持动态的对应关系。因此,社会意识的状况不能机械地用社会存在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来解释。但是社会意识的“独立”只具有相对的性质,归根结底,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受社会存在的决定和制约,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阶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阶级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它将归于消灭,但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时代社会意识依旧存在,因此不能说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的过程和一切因素的总和,并不具有客观性。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选项。

      24.社会意识一经产生就不是被动的,它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是因为社会意识的存在和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独立性表现为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变化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脱离社会存在独立发展

      C.社会意识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但是,社会意识一经产生就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是因为社会意识的存在和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呈现为或超前或滞后的两种情况。(2)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在发展上具有不平衡性。从理论上说,经济上发达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也应该是先进的,反之亦然,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历史上和现实中有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其社会意识发展水平不一定是较高的,有些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又可能在思想领域超过经济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及其形式,都同它以前的成果有着继承关系。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意识,主要是反映现实的社会存在的水平,同时还保持着历史上形成的反映过去存在状况的思想材料,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个新时代的社会意识除了反映该时代的社会存在之外,还要继承历史先辈们留下的精神文化成果,并根据自己时代的社会存在的要求,去改造和利用优秀的思想材料创造性地加以发展,实现正确反映和服务于自己时代的社会存在。选项B夸大了社会意识的独立性,否认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是错误的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

      25.“‘文明的冲突’立论的基础基于这样一个判断,即文化多元性将是全球一个持续存在的特点,然而它的根源仍在于西方与世界其余各地相抗衡这样一个过时的观念。它的前提是只有西方式的地方知识才是可以普遍化的,为西方特殊论辩护”。这一观点

      A.坚持文明的多样性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B.看到西方提倡的“文明的冲突”的实质

      C.主张用“文化的融合”取代“文明的冲突”

      D. 承认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现实,坚持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

      [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

      题干引自杜维明《多种现代化:东亚现代化涵义初步探讨》,是他针对以萨缪尔·亨廷顿为首的西方价值中心论者提出的正确观点。萨缪尔·亨廷顿认为随着苏联的解体、社会主义阵营的不复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对垒从此以后不再是未来世界冲突的主题。所以在这个基础上,他认为在21世纪世界冲突的主题将不再是政治,尤其不再是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而是文明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里提出的很多观点具有西方中心主义的色彩,比如说,他在《文明的冲突》一再提醒西方各国,尤其提出欧洲的各国要和美国加强团结、加强联合,共同防止东方可能出现的伊斯兰教以及我国儒家伦理思想,可能出现的对西方的威胁。因此,杜维明批评“它的根源仍在于西方与世界其余各地相抗衡这样一个过时的观念”,指出了这一思想的实质。

      在人类社会,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社会实践内容,形成了人类不同的文明形式,这种文明的多样性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不同的文明形式,意味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认识结果和不同的价值观念。经济全球化进程,把文化、文明的交流带到了世界各地。各个国家为了争取自己的经济利益,吸引其他国家的注意,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必然有一个让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认识、了解本国文化的过程,也就是让自己的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然而,由于各国文化总是特定历史的产物,特别是特定经济、政治的产物,不同的文化往往体现着不同的价值观,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因此,在世界文化交往中,各种文明形式又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

      杜维明的这一观点,承认文明冲出的存在合理性,但没有提出要用“文化的融合”取代“文明的冲突”,选项C是错误的。不能因为各种文化之间存在冲突,而认为文化之间存在着优劣,也不应把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价值文化强加给不同的民族或国家。而应该承认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现实,坚持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2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以发展自然科学为重。这一观点的错误之处在于

      A.认为自然科学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比人文社会科学更为重要的作用

      B.认为先进文化反映着社会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C.认为衡量文化是否先进的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D.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也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先进文化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

      所谓先进文化,就是指反映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题目中的这一观点显然认识到了先进文化是对社会先进生产力要求的文化。衡量文化是否先进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否有利于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

      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同时要认识到人文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一样,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对自然的认识,同时也离不开对社会的认识。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对社会、对人类自身、对人类文明发展深入认识的知识体系。江泽民同志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使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CD。选项B是这一观点的正确之处,因此不选。

      27.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对这种说法分析恰当的是

      A.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的正确观点

      B.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国将不国

      C.否认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的错误观点

      D.将文化的重要作用夸大为“文化决定论”

      [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文化的本质与作用。

      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文化在国家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文化具有维护和巩固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对一个民族而言,文化集中表现为建构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形成民族传统。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一个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那就失去了其维系的纽带,即“国将不国”。

      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的观念结构。从广义来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与自然相对应。从本题所及来看,“文化”概念并不涉及与自然相对应这一层面。因此应该从狭义上来理解本题中的文化概念,即指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在观念上的反映”,因此,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出发,“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这一在一定程度上又存在着夸大文化作用的“文化决定论”的倾向。文化的社会作用属于社会观念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本题的正确答案选BCD。

      29.文化与文明是密切联系而又区别的两个范畴。二者的关系表现在

      A.文化与自然相比较,文明与愚昧无知相对立

      B.文明是指人类活动的成果,文化包括人类活动的过程、方式和手段

      C.文明是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文化包括人类活动的一切成果

      D.文化的进步和文明的水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文化与文明是两个密切联系而又有区别的范畴。文化作为社会历史范畴,是与自然比较而言的。文化越发展,表明人类的发展越是依赖于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世界。文明是同野蛮、无知和愚昧相对立的,它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另外,文明主要指人类活动的结果,而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及活动方式、活动手段;文明一般专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而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一切成果,其中既有积极成果,也有消极成果。但是,文化与文明又不可分割地联系着。文明正是文化中进步、积极、合理的成分的总和;一个社会的文化进步程度越高,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也就越高,文化的进步和文明的水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选项。

      30.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方式,其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结构主要包括

      A.社会的阶级结构 B.社会的经济结构 C.社会的政治结构 D.社会的文化结构

      [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结构的组成。

      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在结构,从根本上说,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社会的主体,作为一种组织方式和联系网络,社会结构的基本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构成社会结构;从总体上看,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规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方式构成社会的政治结构;各种观念形态的连接方式构成社会的文化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结构是整个的社会结构赖于存在的基础,政治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中介,而文化结构处在社会结构的上层,这些子结构本身还包括许多更小的结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31.国体是指社会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国体和政体的关系表现在

      A.国体和政体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

      B.国体决定政体,要求政体适应和服务于国体,政体对国体具有反作用,影响国体的巩固和发展

      C.政体决定国体,国体为政体服务 D.同一国体可以采取不同的政体形式

      [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国家有不同的类型和形式。国家的类型是按照国体来划分的。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它体现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了国家的类型。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等不同类型的国家。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实现自己的统治。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并为国体服务;同一国体可以采取不同的政体。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D。

    课程推荐:

    2018考研

    特训班系列

    成功卡系列

    2018考研政治英语特训

    2018考研政治英语数学特训

    2018考研西医临综全科特训

    2018考研会计专硕全科特训

    2018考研高端辅导英才成功卡

    2018考研高端辅导腾飞成功卡

    2018考研高端辅导非凡成功卡

    2018考研高端辅导筑梦成功卡

     

    文都2023考研福利群:1009102006【加群

    文都2023考研交流群:690522225【加群

    文都2024考研交流群群:1095571237【加群

    文都四六级资料分享群:671078088【加群

    热门课程
    热文排行